1
滚动资讯
当前位置:中国港口 > 行业资讯 > 港航要闻 > 正文
包起帆: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2019/1/9 10:21:00

在2018年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包起帆戴上金灿灿的奖章。他激动地说:“我走过的路,是一条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普通工人命运变迁的路。要不是遇到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怎么可能做国际领先的集装箱标准?”

现年67岁的包起帆,做过码头装卸工、机修工,担任过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市政府参事,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不过,在他看来,“工人”才是自己永恒的底色。

他将创新作为生命的动力,不断将创新转换为生产力。在创新道路上,他以“非主流派”的身份取得了令很多“主流派”也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3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5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次获得日内瓦、巴黎、匹兹堡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创新就在岗位,始于足下”

包起帆说,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取得多少成果,更在于带领和帮助更多人成长,用创新助推国家和社会发展。

包起帆是一名从码头工人成长起来的工程技术人员。40年来,他秉持“创新就在岗位,始于足下”的理念,用非凡的创新业绩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上世纪70年代未,改革开放的春风给码头修理工包起帆带来了半工半读学文化的机会。他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工作岗位,发明了“起重机变截面卷筒”,使钢丝绳的损耗从过去1个月换3根减少至3个月换1根,码头上20多台起重机改造后效果很好,得到前来交流技术的日本钢丝绳专家的高度评价。日本专家认为,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在日本是可以申请专利的。“专利”这个词打开了包起帆的视野,增强了他搞发明的兴趣和信心。

上世纪80年代初,包起帆学成归来,当上了码头技术员。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进一步坚定了他搞科技攻关的决心。那时,码头上的木材、生铁、废钢装卸全靠人力捆扎搬运,险象环生、事故不断。他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木材抓斗、生铁抓斗、废钢抓斗及工艺系统的研发,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实现港口装卸从人力迈向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作业安全性。这些成果不仅在全国港口推广,还在铁路、电力、环卫、核能等30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也由此被誉为“抓斗大王”。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发展进入瓶颈期,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上海港也不例外。1995年,上级让包起帆改行,到上海港龙吴港务公司(简称龙吴公司)当经理。为扭转企业困局,他又开始了产业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港口内贸标准集装箱水运工艺系统的概念,并靠自主创新,解决了设备、工艺、单证、计算机系统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96年12月15日开辟了我国水运史上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这一创新是我国内贸件杂货水上运输不再依赖散装形式的破冰之举,开辟了内贸水运的崭新天地。从“零”起步,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内贸标准集装箱已遍布全国50多个港口,2017年吞吐量达到了9218万标箱。

用实力展示中国创新的生命力

跨入新世纪,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包起帆调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副总裁,分管科技、装备和基本建设。他充分利用新岗位新平台,把创新发明推向新高度——带领技术团队系统地开展了港口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诸多项目的研究。

2004年起,他提出创意并主持建设了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世界上首台全自动桥式抓斗卸船机、全自动散货装船机和我国首台全自动散货斗轮堆取料机,开拓了我国港口自动化的先河。

2006年,他主持建设的上海港罗泾港区二期散杂货码头,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公共码头与大型钢厂间的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和一条岸线同时供公共码头、钢厂物料配送和电厂灰场共用的方案,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港口的典范。该项目获得世界工程组织“阿西布?萨巴格优秀工程建设奖”,在我国工程界首次获此殊荣。

2011年,他领军发明的“基于互联网实现集装箱全球跟踪管理的方法和解决方案”上升为国际标准——ISO18186。该标准是我国在物流、物联网领域首个由中国专家发起、起草和主导的国际标准,也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最终上升为国际标准的典范。经过5年的精心维护和拓展,ISO18186又于2016年通过了系统性回顾评审投票,被英国、荷兰、丹麦、捷克采纳为国家标准,日本和俄罗斯也计划将其采纳为国家标准,美国和德国确认其在本国得到了实际应用。

40年来,包起帆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完成了13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2006年在巴黎国际发明展上,他一举获得4枚金奖,成为该展会举办105年以来一次获得金奖最多的人。

先锋档案

包起帆,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51年2月出生,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原技术中心主任。他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工人的缩影。研发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推进了港口装卸机械化进程,被誉为“抓斗大王”。参与开辟了上海港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参与建设了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积极推进了我国首套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散矿装卸设备系统的研发,领衔制定了集装箱—RFID(射频识别技术)货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40年来,带领团队技术创新,获得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获巴黎、日内瓦等国际发明展金奖36项。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业务合作
Copyright © chinaports.or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5056019号-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14号